在河北武安市有一位曾经辅佐过明代五位帝王的人,他叫郭资,是当地历史上官阶最高之人。郭资于明洪武十八年中进士入仕途,官至太子太师户部尚书,于明宣德八年病逝。
郭资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,自幼酷爱读书,且通晓诸子百家,19岁中秀才,22岁中举,24岁考入进士以翰林院户部户科庶吉士,开始仕途之路。在洪武朝最高做到了北平布政司左布政使的位置。
靖难之役爆发,郭资作为发动靖难之役的幕后大臣,归附于明成祖朱棣,留守北平,担任吏部尚书兼任北平布政使。一生为官四十七年,先后辅佐过洪武、建文、永乐、洪熙等五任帝王。他在为官期间,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的惩罚,这是历史上很少见的。总的来评价他为官的一生,声誉是好的,主要体现在奉公廉洁,做事恪尽职守,性格比较耿直,因此他也十分受明成祖的器重。
在明永乐四年的时候,燕王决定要将都城迁到北平,营建新的都城北京,这个任务的重担就落在了郭资的头上。由于郭资在担任北平布政使时与燕王交好,燕王南征的时候,他留守北平城,这对于他营建北京城奠定了很好的基础。在他的全权负责下,不辞辛劳,仔细认真的设计,终于一副宏伟的北京城蓝图呈现在世人的面前。现在我们能在北京城看的到的一些有名的地标古建筑,都是他精心主持设计建造的。
明仁宗时他被皇帝加封为太子太师,在宣宗八年病逝,宣宗皇帝也对他深感怀念,甚至亲自悼念他。在他病逝后,他被葬在自己的故乡,现在的河北武安西马庄村,并设有宗族祠堂,其墓葬是当地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。
郭资宗族的后人专门为其修建了太师广场,并为其编著了人物传记。郭资在出仕为官之后,一直心念家乡的父老,也的确为家乡办过不少的好事。由于黄河水灾,旱蝗灾害,使家乡的收成不好,他想了很多的办法,请求皇上免去了家乡的赋税,因此,这次的灾害家乡百姓顺利的度过了。
通过这次事件之后,郭资还意识到怎样使家乡在灾年粮食不减产,他通过研究家乡的气候的特点后,鼓励家乡种植耐旱的花椒和谷子。在经历了十几代之后,这种旱地谷子形成了当地独有的特点,颗粒饱满,其清香悠远,成为当地土特产。
如今在郭太师的故乡,有一座“太师桥”,他本是一座无名的桥。由于是通往山西的必经之路,每逢雨季,河水暴涨,桥被冲坏。于是附近的郭太师的后人,便重新修缮这座桥,便称为太师桥。奇怪的是这座桥在此之后便再也没发生大的事故。因此这座桥便成为怀念郭太师功德的桥,他造福家乡的故事仍然被人津津乐道。
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。